單位簡介:南京大學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設有自然地理學系、國土資源與旅游學系、地理信息科學系、海岸海洋科學系,現有教職員工140名,其中院士4人(兼職3人)、長江學者4人、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4人、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2人、青年長江1人、教授30人、副教授39人、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約1000名,擁有自然地理學國家重點學科和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土地利用與規劃(人文地理學)、海洋地質學三個江蘇省重點學科。學院在地表過程與環境演變、碳循環和陸氣協同遙感、海岸帶環境與資源、區域可持續發展與土地利用、旅游地理等方向具有鮮明特色,贏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贊譽。近三年,學院主持國家973計劃項目和課題、863重點項目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重點項目、公益性行業科研專項項目等10余項;在國際重要學術刊物發表SCI收錄論文200余篇。新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群體(主要參與)、教育部創新團隊和江蘇省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各1個。學院教師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10)、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009)、國土資源部科學技術一等獎(2012)、國家測繪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以及法國地理學會和國際第四紀聯合會榮譽會員(2010)等。
學院現設有地理學涵蓋的全部本科專業、碩士點、博士點及博士后流動站,是地理學國家理科基礎科學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建有廬山、連云港和寧鎮地區等實習基地,開展了“俄羅斯貝加爾湖綜合科學考察”、“臺灣大地學綜合聯合教學考察”等創新人才培養活動。近年來,獲得高等學校教學名師獎(1人)、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項,參與)、國家級精品課程(2門)、省優秀博士學位論文(2篇)、省優秀碩士學位論文(5篇)、教育部博士學術新人獎(1項)等多項榮譽。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培養了一批知名學者,如院士李吉均、王穎和陳毓川等,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高抒、顧朝林、周成虎、宮鵬、時鐘、鹿化煜和李新等。學院擁有海岸與海島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國家遙感中心江蘇業務部等科研平臺和地球科學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主要參與)、地理與海洋科學江蘇省高等學校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等平臺。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
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成立于1995年,現設有八個系、八個研究所、三個研究中心及兩個產業機構,包括四個一級學科及其下屬九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和十三個碩士點。交通學院是東南大學“重中之重”高峰學科建設單位,擁有“國家道路交通管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東南大學分中心”、“江蘇省城市智能交通重點實驗室”、“江蘇省交通規劃與管理重點實驗室”、“教育部智能交通系統研究中心”、“道路交學科為生長點的學科布局,成為國內交通類學院學科設置齊全,優勢突出的學科群。在2017年9月,交通運通工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交通基礎設施安全風險管理’交通運輸行業重點實驗室”、“現代城市交通技術協同創新中心”,以及與江蘇省交科院共建的新型道路材料國家工程實驗室等研究基地。學院以“211工程”、“985工程”為契機,形成了以交通運輸工程國家一級重點學科為核心,以交通運輸規劃與管理、道路與鐵道工程2個國家二級重點學科為龍頭,以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載運工具運用工程國家重點學科建設點、巖土工程江蘇省重點學科、橋梁與隧道工程博士點學科為支撐,交通測繪與信息技術、交通安全工程、交通地下工程、港口航道工程輸工程學科入選教育部首批“雙一流”建設學科名單。2017年12月,在全國第四次學科評估中,交通運輸工程的評估結果為A+,蟬聯全國第一。
東南大學交通學院現有在校學生2300多名,在編教職工283人。專任教師166人,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國家特支計劃名師1人,“千人計劃”專家5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人,博導72人,碩導54人,教授54人,副教授7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131人,擁有國務院學科評議組召集人、國家863領域專家組成員、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教育部新(跨)世紀優秀人才、江蘇省教學名師、交通部跨世紀優秀人才等學術精英。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南京工業大學測繪科學與技術學院(原名測繪學院)成立于2010年8月,其辦學歷史可追溯到1915年同濟醫工學堂。1954年,南京建筑工程學校成立測量專業科;1980年,南京建筑工程學院開始招收工程測量專業本科生。學院下設測繪工程系、地理信息工程系、實驗教學中心等教學部門,擁有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實驗教學與實踐教育中心和南京工業大學地球空間信息研究中心。地球空間信息研究中心下設精密工程與工業測量研究所、衛星導航定位應用研究所、地理信息工程研究所、遙感與圖像處理研究所、空間信息綜合減災研究所、與蘇州工業園區測繪地理信息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蘇州市測繪地理信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與廣州中海達衛星定位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共建了衛星導航定位聯合實驗室。
學院現有教職工近40人,其中,教授10人(含兼職教授)、副教授及高工16人,博士生與碩士生導師15人。學院擁有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兩個本科專業,具有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碩士學位授權點和土木與建筑工程領域(測繪地理信息方向)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在校本科生600余人、研究生60余人。
學院重視科學研究,科研成果豐碩。經過多年發展,現已形成精密工程與工業測量、空間技術減災集成與工程應用和空間信息獲取新技術等研究方向。近年來,先后承擔或參加國家863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南京市科技攻關重點項目等科研項目30余項,開發完成了“城市三維虛擬系統”、“高速公路緊急救援決策支持系統”、“船舶制造精密測量系統”、“大中城市地震災情速報系統”等、“城市地下工程安全監控與管理輔助決策系統”等研究成果,獲軟件著作權和專利12項,獲國家及省部級科技進步獎7項,發表論文近300篇。
學院緊跟時代發展需要,建立了體現我校特色的現代測繪地理信息技術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本科生及研究生人才培養都取得了顯著成效。學生綜合素質高、科研創新能力強,在全國及江蘇省各類競賽中多次獲得優異成績。畢業生就業形勢良好,測繪工程專業平均一次就業率達95%,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平均一次就業率達75%,年終就業率近100%;考研錄取率達40%~50%。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中國礦業大學是教育部直屬學校,是國家“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平臺” “雙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中國礦業大學環境與測繪學院擁有測繪科學與技術、環境科學與工程、土地資源管理等學科。其中測繪科學與技術學科是在我國第一個礦山測量本科專業(1953年設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自1981年獲碩士學位授予權、1986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1988年聯合于采礦工程評為國家級重點學科、1998年設置測繪科學與技術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0年獲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以來,確立了保持礦業特色,強化基礎,科學拓展,打造國內外行業特色測繪學科的定位與建設目標,不忘初心,努力奮進,建設成效顯著,全國第四輪學科評估為A-學科。
現擁有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國家一級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設崗學科,“211工程”、“985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重點建設學科、江蘇高校優勢學科建設工程立項建設學科、“雙一流”學科建設依托/支撐學科。測繪工程本科專業為國家特色專業、江蘇省品牌專業。教師隊伍擁有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長江學者2人、千人計劃1人、萬人計劃教學名師1人、中科院百人計劃1人、全國優秀教師1人,還擁有江蘇省雙創團隊、江蘇省特聘教授、江蘇省雙創人才、江蘇省“333”人才,夏堅白、霍英東、孫越崎及美國ASMR、ISEG等獎獲得者。與歐、美、加、澳、日、韓等國外大學及國內一流高校、院所及企事業單位建立了良好的合(協)作關系。
近年來,特別注重面向國家、省、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求,立足前沿,開拓創新,在運用以測繪高新技術解決資源開發中的環境與災害問題等方面取得重大進展,已形成空間數據采集與信息處理、導航定位及位置服務、環境與災害遙感、變形監測與沉陷控制、土地整治與生態修復、數字礦山與智能感知等研究方向。承擔國家科技基礎性工作專項重點項目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2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課題3項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0余項。2017年榮獲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稱號1人,獲中國測繪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中國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本科生獲全國高校測繪學科大學生科技論文競賽特等獎1項、一等獎1項、二等獎5項;2017ESRI杯中國大學生GIS軟件開發大賽特等獎1項;第六屆全國大學生GIS應用技能大賽二等獎1項;第二屆江蘇高校測繪地理信息創新創業大賽一等獎1項、二等獎2項。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南京師范大學是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和江蘇高水平大學建設高校,是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的江蘇省屬重點大學。擁有仙林、隨園、紫金三個校區,占地面積2162244萬平方米,建筑總面積約1053697平方米。設有學院26個,獨立學院2個,共有在職教職工3164人,其中正高級職稱571人,副高級職稱678人,中國科學院院士1名,“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8名,教育部創新團隊1個、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7名,國家“千人計劃”人才3名,國家“千人計劃”青年人才4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7名,國家級教學團隊4個、國家級教學名師3人,國家“萬人計劃”人選7人. 目前擁有國家“雙一流”建設學科1個,國家重點學科6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3個,江蘇高校優勢學科10個,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13個。擁有多所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公安部重點實驗室等重點研發機構,擁有江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4個、江蘇省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培育點1個、江蘇省高校重點實驗室10個、江蘇省工程研究中心6個,江蘇省工程實驗室7個,依托優勢學科和重點研究機構,并通過在地方建設一批卓有成效的產學研合作平臺,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形成了一批富有自身特色的產學研合作領域。
南京師范大學虛擬地理環境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實驗室在科研、教學、人才隊伍建設和社會服務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擁有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國家重點學科、地理信息系統江蘇省“重中之重”學科、自然地理學江蘇省國家重點學科培育點和人文地理學江蘇省重點學科的支撐,成為我國地理學與地理信息科學科學研究、學術交流、高層次人才培養和地理信息產業化的重要基地?蒲袌F隊先后獲得“教育部長江學者創新團隊”、“江蘇高等學校優秀科技創新團隊”和“江蘇省優秀學科梯隊” 稱號。近年來,實驗室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863”課題、“973”課題3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課題、國家杰出青年基金1項、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多項,科學研究實力突出。獲批乙級測繪資質,并圍繞測繪資質業務范圍,為各級政府部門與企事業單位開展多項開發、社會咨詢項目,開發面向土地資源管理、城市規劃、市政設施管理等數十項應用GIS系統,主持承擔了南京、徐州、無錫等地區多項重大測繪項目,涉及控制測量、工程測量、地形測量、航測、制圖等。在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十多個行業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與經濟效益。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
單位簡介:無錫市國土資源局
部門編制 行政機關。人員編制:機關行政編制為51名。設12個內設機構。
部門職能 (一) 承擔保護與合理利用全市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的責任。 組織擬訂全市國土資源發展規劃, 提出全市國土資源供需總量平衡的政策建議。 參與全市經濟運行、 區域協調、 城鄉統籌的研究, 擬訂涉及國土資源的調控政策和措施。 編制并組織實施全市國土規劃, 制定并組織實施國土資源領域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和循環經濟的政策措施。
(二) 承擔規范全市國土資源管理秩序的責任。 起草國土資源地方性法規、 規章草案, 擬訂國土資源管理政策; 提出全市國土資源利用制度改革方案的建議; 組織實施國土資源調查評價技術規程和開發利用標準;組織指導全市國土資源行政執法工作, 調查處理國土資源違法案件。
(三) 承擔優化配置全市國土資源的責任。 組織編制和實施全市國土規劃、 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礦產資源總體規劃、 地質環境規劃和其他專項規劃; 指導、 審核市( 縣)、 鎮的土地利用總體規劃、 礦產資源規劃、 地質環境規劃與專項規劃; 參與審核城市總體規劃; 承擔建設項目 的用地預審; 組織全市礦產資源的調查評價工作。
(四) 承擔全市耕地保護的責任。 擬訂并實施耕地特殊保護和鼓勵耕地開發政策; 組織實施基本農田保護; 組織指導未利用土地開發、土地整理、土地復墾工作,監督耕地開墾工作,負責耕地占補平衡工作; 實施土地用途管制, 承擔農用地轉用和土地征收征用的審核、報批工作。
(五) 負責規范全市國土資源權屬管理。 制定全市地籍管理辦法; 組織土地資源調查、 地籍調查、 土地統計和動態監測工作;組織和指導土地確權、定級、登記、發證等工作;依法保護土地資源、 礦產資源等自然資源所有者和使用者的合法權益, 組織調處重大權屬糾紛; 負責提供全市土地利用各種數據, 承擔各類土地登記資料的收集、 整理、 共享和匯交管理, 提供社會查詢服務。
(六) 承擔規范國土資源市場秩序,集約節約用地的責任。建立基準地價、標定地價等政府公示地價制度; 負責土地使用權價格管理工作;承擔土地使用權劃撥、出讓、租賃、作價出資、轉讓、交易和政府收購儲備工作; 依法指導鎮村用地管理工作,指導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的流轉管理工作; 管理和監督城鄉建設用地供應、 土地開發和節約集約利用工作; 組織實施禁止和限制供地目錄、劃撥用地目錄,承擔報市政府審批的改制企業國有土地資產的處置工作; 依法管理礦業權市場, 確認探礦權、采礦權評估結果;實施國土資源相關社會中介組織的行業管理。
(七) 負責礦產資源勘探和開發管理工作。 監督管理全市礦產資源勘查工作,制定地質勘查計劃,確認礦產儲量評審結果,管理地勘成果, 負責地質資料匯交工作, 負責礦產儲量登記統計管理; 監督管理全市礦產資源開發、 保護和合理利用等工作, 參與礦山建設項目可行性論證審查, 負責礦產資源開采登記管理工作。
(八) 承擔地質環境保護、 地質災害防治的責任。 負責礦產資源勘查、 開采過程中礦山生態環境保護的監督管理; 組織礦山生態環境治理; 指導水文地質、 工程地質、 環境地質勘查和評價工作; 負責城市地質、農業地質、 旅游地質勘查和評價工作; 指導地下水動態監測、 評價和預報工作;組織實施地質災害評估、勘查、 監測和防治工作; 承擔古生物化石監督管理工作; 保護地質遺跡,認定地質遺跡保護區。
(九) 依法征收土地、礦產資源收益。依法組織土地、 礦產資源專項收入的征管工作, 配合有關部門擬訂收益分配制度, 配合有關部門指導、 監督全市土地、 礦產有關專項資金的收取和使用;承擔土地資源實行資產化管理的有關工作。
(十) 統一監督管理全市測繪工作。 組織協調全市范圍內基礎測繪等重大測繪項目的實施, 指導城市規劃、 房產等專業測繪工作。
(十一) 組織開展土地、 礦產資源的科技工作和對外交流與合作。 (十二) 負責全市土地、房屋、林地、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漁業養殖證等不動產登記工作;承辦不動產確權和權屬爭議調處工作;組織并指導全市土地資源調查、不動產權籍調查、土地動態監測、變更調查及統計工作;指導組織全市不動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遙感與測繪工程學院溯源于1960年南京氣象學院成立時設置的氣候學系。經過多年的建設與發展,2006年院系進一步優化調整,2014年更名為地理與遙感學院,2017年11月,遙感與測繪工程學院從地理與遙感學院分出獨立運行。學院設有遙感科學與技術系、測繪工程兩個本科專業,擁有測繪科學與技術、3S集成與氣象應用兩個碩士點和3S集成與氣象應用博士點。學院現有教職工53人,專任教師39人,專任教師中教授8名、副教授14名,專任教師博士化率為97.43%。擁有歐洲科學院院士1名,“中科院百人計劃”1名,江蘇省“青藍工程”中青年學術帶頭人3名等。學院圍繞學科與專業發展,深入分析師資隊伍學科背景,不斷凝練優化科研方向,逐漸形成了鮮明特色的研究領域。學院近5年承擔了各類縱向科研項目150余項,其中國家自然科學基金35項,到賬經費3600多萬元;發表學術論文512篇,其中SCI收錄論文約200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江蘇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湖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1項等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學院設有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科學、海洋技術和海洋資源開發技術四個本科專業,以及海洋動力信息技術學術型碩士點和測繪工程專業碩士點,在校本科生800多名,研究生161名。其中海洋技術專業為教育部國家級特色專業、江蘇省品牌專業,擁有“十二五”海洋科學專業類重點專業,江蘇省“十二五”一級學科測繪科學與技術重點建設學科,江蘇省高!昂Q罂茖W與技術”優勢學科(支撐學科)。建成國家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和省級精品課程各1門,測繪工程專業2015年通過教育部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現有教職工53名,專任教師38名,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2人、博士31人(博士比達81.6%)。擁有“雙聘院士”、江蘇省教學名師、江蘇省產業教授、柔性教授、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工程教育認證專家以及江蘇省“青藍工程”學術帶頭人、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江蘇省“六大人才高峰”和連云港市“521工程”跨世紀培養人才。多人次獲得“江蘇省優秀青年骨干教師”、“江蘇省優秀共產黨員”、“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個人”“連云港市優秀共產黨員”、“連云港市科協系統先進個人” “連云港市優秀科技工作者一等獎” 等榮譽稱號。是江蘇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江蘇省優秀教學團隊、連云港市優秀教師群體。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南京林業大學坐落于風景秀麗的紫金山麓、碧波蕩漾的玄武湖畔,是中央與地方共建的省屬重點高校,于2017年入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名單。學校前身為中央大學(創建于1902年)森林系和金陵大學(創建于1910年)森林系,1952年合并組建的南京林學院,是當時全國僅有的三所高等林業院校之一。1955年華中農學院林學系(武漢大學、南昌大學和湖北農學院森林系合并組成)并入,1972年更名為南京林產工業學院,1983年恢復南京林學院名稱,1985年更名為南京林業大學。
南京林業大學作為一所以林科為特色,以資源、生態和環境類學科為優勢的多科性大學,在百余年發展歷程中,堅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把提高教學質量和德育教育放在首要位置,緊緊圍繞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一根本任務,為實現“黃河流碧水、赤地變青山”的宏偉目標,不斷深化教育教學改革,繼承發揚了艱苦創業的光榮傳統,形成了“團結、樸實、勤奮、進取”的校風和“誠樸雄偉,樹木樹人”的校訓。畢業生遍布全國各地,深受用人單位歡迎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
南京市不動產登記中心成立于2016年6月,掛“南京市不動產檔案管理中心”牌子,為南京市國土資源局直屬事業單位,通過了ISO9001:2015 質量管理體系認證。其主要職責如下:
1、貫徹執行不動產登記相關法律、法規、規章。
2、承擔土地登記, 房屋登記, 林區森林、 林木、 林地登記,水域、灘涂漁業養殖登記,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登記(五年過渡期后)等不動產登記的業務、 事務性工作。
3、核發不動產權屬證書或登記證明, 受市國土資源局委托承擔土地權屬管理相關工作。
4、承擔不動產登記信息基礎平臺建設及不動產登記數據的開發利用工作。
5、承擔全市不動產權籍調查(房產測繪除外)、國土資源調查測繪、建設用地勘測定界及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工作,并對分局相關工作進行技術指導。
6、承擔不動產登記資料及檔案管理、 查詢、 利用和共享工作。
7、承擔不動產權屬爭議調處工作。
8、對各區不動產登記相關業務工作進行指導。
9、配合市房地產交易管理中心開展房屋交易管理工作。
10、承辦市國土資源局交辦的其他事項。
中心始終堅持以“為不動產權利人服務、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為國土資源管理事業服務”為宗旨,以群眾滿意為導向,將質量管理與行政管理、業務建設和文化建設有機融合,以高質量的服務支撐“強富美高”新南京建設。
單位簡介:南京市規劃局(南京市測繪管理辦公室),是南京市測繪地理信息主管部門,行政管理人員5人,從業技術人員有40人。在外圍7個區設規劃分局,分局設測繪科,負責各區測繪管理工作。經過南京市一代一代測繪人的不懈努力,南京的測繪事業不斷邁上新臺階。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我中心前身為南京市房屋產權監理處和市場處,2016年6月機構調整為現狀態,下設有南京房地產測繪事務所,專業從事南京市區房產測繪工作,多次取得科技進步獎和優秀工程獎。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南京航空航天大學航天學院下設航天控制系、航天信息與應用系、空間科學與應用系、航天工程系等四個教學系,微小衛星研究中心、仿生結構與材料防護研究所等兩個科研單位,涵蓋了5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和7個二級學科碩士點,設有4個本科專業,F有教職工96人,其中專任教師83人。教授及研究員18人,博士生導師13人,副教授及副研究員30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8人,占專任教師總人數的94%。
學院緊密結合我國航天發展與經濟建設需求,努力培養基礎扎實、工程實踐能力強和富有創新精神的優秀人才,尤其是空間信息技術領域。學院成立至今,已培養本科生1200余人、碩士研究生500余人、博士研究生60余人,培養的學生就業于國防工業系統(航天、航空等領域)、國土資源與測繪系統、空間信息應用等領域。
2006年,學院以“探測制導與控制技術(航天)”專業方向開始招收本科生,在讀本科生200余名。同年,獲批導航、制導與控制二級學科,并招收全日制碩士研究生(含留學生)和博士研究生,在讀碩、博士研究生90余名。目前,該專業擁有專職教師11人,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8名,講師2名。在航天器動力學與控制、高超聲速飛行器制導與控制、自主導航與圖像匹配導航等方面開展教學研究工作,近年來承擔國家級與省部級科研項目20多項,科研經費800余萬元,擁有“航天控制教學實驗室”和“北斗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基地”。
2008年,學院以信息工程(航天)和信息工程(航天信息應用)兩個專業方向開始招收本科生,在讀本科生150余名。同年,獲批通信與信息系統二級碩士學位授予點,并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在讀碩士研究生30余名。目前,該專業擁有專職教師16人,兼職教師2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4人,講師8人,實驗員1人。在“對地觀測一體化”和“遙感遙測遙控”結合等領域形成了鮮明的學科特色,近年來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20多項,科研經費1000余萬元,擁有1個江蘇省研究生工作站,1個“航天遙感信息工程”教學實驗室,3個實習基地(蘇州中科天啟遙感科技有限公司,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局,中國衛星海上測控部)。
學院在遙控平臺、遙測信號、遙感應用等三遙領域積累了大量的教學和學生培養經驗,本著跨學科交叉發展的總體思路,開拓空間信息、地理國情及資源普查等技術領域的科研與工程實踐范圍,希望能夠加入中國測繪學會,更好地將航天技術應用于國家基礎測繪的社會經濟建設需求。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的前身系1940年8月在重慶北碚成立的中國地理研究所,是全國唯一以湖泊-流域系統為主要研究對象的綜合研究機構,中國科學院院士黃秉維、任美鍔、周立三曾先后擔任過所長。
研究所的戰略定位是開展自然和人文要素驅動下湖泊-流域系統過程、格局及其相互作用與調控機理研究,為湖泊科學研究、湖泊資源合理利用、湖泊環境治理與生態保護以及區域可持續發展做出基礎性、戰略性和前瞻性貢獻。研究所將努力建設成為國際一流的湖泊科學基礎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國家湖泊資源利用與環境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經濟發達地區可持續發展科學研究與決策咨詢中心。
研究所主要面向湖泊水環境治理與生態修復、區域可持續發展規劃與評估兩大應用研究領域,重點發展物理湖泊與水文、湖泊生物與生態、湖泊沉積與環境演化、湖泊環境與工程、流域水文與資源環境、區域經濟地理和地理信息科學七個學科方向,F設有湖泊與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中國科學院流域地理學重點實驗室、湖泊野外觀測與數據中心(含太湖湖泊生態系統國家野外觀測研究站、鄱陽湖湖泊濕地觀測研究站、撫仙湖高原深水湖泊研究站和湖泊-流域數據集成與模擬中心)。
研究所現有在職職工282人。其中研究員及正高級工程技術人員48人、副研究員及高級工程技術人員80人。設有地理學博士后流動站,地理學、環境科學與工程2個專業一級學科學位授予點,包括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4個博士學位授予點和自然地理學、人文地理學、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環境科學、環境工程、建筑與土木工程6個碩士學位授予點,F有在站博士后20余人,在學研究生200余人。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
江蘇省測繪資料檔案館(以下簡稱“檔案館”)成立于1988年,隸屬于江蘇省測繪地理信息局,是全省提供基礎地理信息數據、資料的唯一合法授權單位,是負責全省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收集、管理和分發服務的全額撥款事業單位。
“檔案館”貫徹執行國家、省檔案管理、測繪成果管理與應用的法律法規;負責全省測繪成果資料接收、收集、歸檔、保管和成果目錄編制工作;負責全省重要地理信息數據的獲取、整理、分析和核準工作;定期發布有關測繪成果的最新信息;承辦全省測繪成果的分發服務工作和測繪部門與省有關部門、地方政府之間信息資源共享合作工作。
單位簡介:會員單位介紹(1000字內):地理信息學科擁有“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資源環境遙感(自主設立)”兩個博士點,“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攝影測量與遙感”兩個碩士點,“地理信息科學”一個本科招生專業,其中“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是江蘇省重點學科,地理信息科學本科專業是江蘇省特色專業。近10年來,學科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績。師資力量強大,具有院士、長江學者、青年長江等著名學者教授,在國內率先編著出版《現代地圖學理論》、《計算機地圖制圖》、《地理信息系統概論》及《GIS設計與實現》等方面的教材與論著。江蘇省創新團隊、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創新團隊、教育部創新團隊相繼獲批。承擔或參加的四百多項國家重點項目及各類科研課題中,大部分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或國際先進水平。獲得國家級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項和國家級教學成果獎二等獎1項。僅2014-2016年間,發表SCI論文297篇(其中一區23篇、二區63篇),出版著作11部,授權國家發明專利33件,登記軟件著作權20項。